为帮助高一学生精准把握新高考改革方向,科学破解选科困惑,明确未来学业与职业发展路径,我校于2025年10月17日组织新高考选科指导专题活动。活动由教师李昊明主讲,全体高一学生全员参与,通过政策解读、自我剖析、专业导航等多维度内容,为学子们呈上了一堂兼具实用性与前瞻性的成长规划课。

活动伊始,李昊明老师围绕新高考政策核心展开解读,重点阐释“3+1+2”选科模式的具体构成,并详细拆解等级赋分规则,结合青海省2022年启动、2025年落地的高考改革时间表,让学生清晰知晓本地政策要求。同时,还系统介绍了综合素质评价的五大维度(思想品德、学业水平、身心健康、艺术素养、劳动与社会实践)及“写实记录—整理遴选—公示审核—建立档案”的流程,强调其作为高校录取“重要参考”的关键作用。

随后,讲座聚焦“高校—专业—选科”的关联逻辑,为学生搭建起清晰的规划框架。主讲人系统梳理了高校分类体系,从211工程、985工程到“双一流”建设高校,详细解读不同层次院校的办学特色与报考方向;围绕14个学科门类、92个专业类的设置,明确理科专业(理、工、农、医)多要求“物理 + 化学”捆绑选择,文科专业(文、史、哲、法)部分需选历史或政治,交叉学科(如人工智能、储能科学与工程)的选科适配性等关键信息;通过数据对比直观呈现12种选科组合的专业覆盖率——如物化生组合覆盖率高达 96.61%,可覆盖绝大多数理工医专业,历政地组合覆盖率约 47.15%,更适配人文社科类方向,帮助学生结合专业目标锁定选科范围。此外,主讲人还结合国家“一带一路”“5G 通信”“新能源”等政策导向,分析朝阳行业与夕阳行业的发展趋势,结合社会对教师、医生、科研人员等职业的需求,为学生提供长远的职业规划参考。
活动尾声,李昊明老师规划高一夯实学科基础、高二强化优势补短板、高三冲刺升学目标的阶段性任务,让学生直观理解“选科—专业—职业”的逻辑闭环。最后,以“择己所爱、择己所长、择世所需”为核心建议,鼓励学生将个人兴趣与社会需求相结合,提前锚定发展方向,为高中三年的学习注入明确动力。
此次新高考选科指导活动,既解答了学生在选科中的现实困惑,更帮助其建立起 “专业规划—职业发展”的长远思维,获得了学生的广泛认可与好评,为高一学子平稳过渡新高考、科学规划成长路提供了有力支撑。